《回环物语》出版人自序

历经了漫长的出版周期之后,《回环物语》终于能够和所有玩家见面了!当这套游戏呈现在大家手上的时候,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能够带给读者和玩家以愉快的阅读体验。

当然,我们深知,一款游戏能否获得读者和玩家朋友的喜爱,并不都是由游戏本身决定的,尤其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TRPG)更是如此。经过这十年的出版历程,二十年的游戏时光之后,我越发领悟了这一真相。正如设计师罗宾·劳斯(Robin Laws)在《优秀游戏主持人的罗宾法则》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玩家聚集在一起度过游戏之夜时,在影响当晚游戏体验的诸多因素之中,我们付出的全部努力也许最多只占30%。精巧的游戏规则、绝妙的故事叙述、无数小时的测试调整和巨细无遗的背景研究,还有为琢磨那些要命的地图细节而耗费的时间,这些全部加起来都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

首先,游戏的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游戏本身,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游戏主持人,所有参与的玩家同样也要为一场游戏的体验负责。这一特点也是TTRPG区别于其他游戏的标志之一。

其次,如果说游戏的设计师、作者和出版商的工作只能占据30%,那么作为项目引进方的我们,究竟又能够占据多少呢?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估,但想来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过10%吧。

我们其实从来都是在努力将这10%的部分做到尽量好。但其实,“好”从来都没有客观标准,每个人心目中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为了我们自己心中的标准,我们确实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人力。虽然在版权页信息上,一个名字一个头衔只有那么几个字,但是他们背后的付出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

接下来,我想聊聊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这款游戏。

其一、科幻主题。

在过去十年间,我们的产品选择其实一直是以我个人的理想和规划为标准的。这个标准说来也很简单:覆盖各个类型和主题的优秀作品。最早的时候,我们选择《祸不单行》是因为它是独立游戏,且广受行业赞誉;选择《开拓者》是因为其乃是当时西方奇幻类型的代表作;选择《克苏鲁迷踪》是因为它是恐怖、悬疑类型中的佼佼者,且广受西方玩家好评;选择《漫画英雄》是因为它是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且设计师在业界享有盛誉,是超级英雄题材的顶尖设计师;而《猎魔人》则是有着IP加持的黑暗奇幻主题……选择《回环物语》,是因为它可以填补中文市场的另一块缺失的版图:科幻主题。

其二、热门规则引擎。

熟悉欧美行业动向的朋友都知道,自由联盟(Free League)出版社近些年势头很猛,凭借他们自己的元年游戏引擎(Year Zero Engine)开发并出版了诸多作品,很多作品在次年的业界大奖上也是收获颇丰。如上所述,我们其实也在通过出版不同游戏,来借此让大家亲自感受基于不同机制而产生的不同游戏体验。作为在欧美业界又一款开放授权的游戏引擎,我们认为它可以为国内致力于创作的设计师或作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启发。

其三、不曾存在的80年代。

1980年代,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遥远,即便是在90年代出生的朋友,通过书籍、影像、文章、家中的陈设和父母的收藏,仍然可以感受到80年代的氛围。尽管8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仍然有着些许的不同,但是在没有互联网的80年代,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有人曾这样评价中国的80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争艳的年代。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八十年代,这三个比较合适:年轻、真诚、单纯。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及普众心中的乌托邦。

尽管我自己是个80后,也并没有能够以成年人的身份参与到这个时代中去,但是就像我说的,在自己童年的记忆中,处处都能够感受到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的社会氛围。如今人到中年,也无法免俗地开始怀念起上个世纪,尽管时间不可能倒流,但游戏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想这也是《回环物语》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如此多玩家共鸣的原因之一。

同样,我们也非常希望借这款游戏的出版,能够与年轻的朋友们分享我们的童年记忆,也许它并不真实,也并非客观,但是无论在瑞典、美国还是中国,全世界的80年代都有着一些共同记忆和气息,虽是管中窥豹,但已心满意足。

其四、更多元的原创内容支持

我们希望借《回环物语》的出版,邀请更多的国内作者和设计师参与到“中国回环”的创作中来。在国外的社区中,我们看到全世界各地的创作者,都会创作自己家乡的“回环世界”——德国、法国、俄罗斯,甚至我们还发现了台湾省的回环设定。所以,我们在项目准备期时,就邀请了我们的朋友Anti创作了中国回环的内容。我们其实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创作者来一起丰富中国回环的“大设定”,我们完全可以在西南、东北或是祖国的任意一个地方,建设更多的回环设施!

最后,再次期望《回环物语》这款游戏能够让大家度过一段又一段的快乐时光,也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大家有机会“走进”你身边的回环设施!

祝大家游戏愉快!

2024年8月27日

于北京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