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全球视野”
最近在没日没夜的看稿子,深切感受到了主编大人的痛苦。做出版这件事,在当下的这种环境下变得愈发艰难。且不说大环境的变化带给行业的冲击,就从最细节、最个体化的角度出发,也是让人感到难过的。如今的作者、译者相比二十年前,水平可真的是大幅度滑坡,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影响下,究竟什么是好的中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以AI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工具也让文字工作者的职业门槛降低了很多。有些无奈,虽然自己的文字功底也着实一般,相比真正的文字工作者而言可以说是挺差的,但即便如此,正在处理的稿子也让我眉头紧锁……实在无法草草了事。
不过,越是这种时候,大脑就会产生越多的奇怪想法。当然,大都也是因为曾经或刚刚遭遇到的一些细碎小事。我这个人,总是喜欢瞎琢磨,经常把一些小事串联起来,找出个“大原因”来,今天这篇文就是在饭后休息的时候,随手敲出来的一篇,但我自认为这个“大原因”还是有点说服力的,故决定记录并分享。
现象一:中文游戏圈的媒体很奇怪。
我们这群游戏爱好者,早已经习惯了通过游戏媒体,去了解全球游戏行业的动态。早些年是通过购买和传阅各种实体刊物,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各种公众号、网站或者媒体APP什么的渠道。由于整个行业的中心就在欧美市场,所以,媒体上的信息也基本都是源自海外的消息,而我们这些读者呢,自然也享受着搬运的成果。
但在这一切的背后,大家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中文游戏媒体如今靠什么养活自己呢?没有了实体刊物,自然也没有这部分收入。那么支撑媒体能够持续发展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自然就是广告了。这件事情当然无可厚非……可问题就出现了,中文游戏媒体的广告收入来源,其实只有本土的游戏厂商,几乎没有国外厂商会直接在中文媒体上投放广告,支付宣传费用。
到这里,都还算是正常。
然后,随着本土厂商的崛起,游戏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本土厂商在广告上的投入也随之加强,有其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厂商,其舆情管理、广告宣传的费用几乎可以养活N个媒体公司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中小游戏出版方/开发商只能按照“市场行情”参与竞争了……某游戏媒体,广告套餐的报价都是以10万元起的……然后,一个看似合情合理,但却非常荒谬的事实就产生了:
没钱买广告位就没有任何露出的机会。
合理的部分,我觉得无需解释了。但荒谬的部分大家不知道是否意识到了呢?
若是不给钱就没有露出机会,那么请问,这些关于国外游戏的新闻,发布的媒体收到了他们的宣传费了么?
若大家都是靠本土厂商生存的,那么请问,本土厂商是在花钱买国外资讯给国内玩家看?还是本土厂商在花钱雇佣媒体收集资料?
依靠传播国外游戏行业资讯和提供国外优秀作品资讯的媒体,树立起的形象、吸纳的用户群体,就最适合喂食大厂的广告文?
仔细想想,大家就明白。其实国内有“强调”的游戏媒体的逻辑通常就几条:
搬运国外游戏的任何新闻,这个部分是为了拉流量、吸引优质用户的。
借助UGC模式,产生更多高质量内容,扩大用户群
流量变现,接国内厂商的广告订单,写枪稿。
为“本土厂商”统一贴上“真/假财神”的标签,只迎真财神,拒绝假财神
如果我们去逛逛国外的游戏媒体站,就会发现一个“不对劲”的地方,难道这些新闻和资讯都是厂商花钱投放的?难道这些可能没什么流量的小众内容和专栏文章都是有金主赞助的?还是说这些没人赞助的内容都是来自国外的?
所以,为什么不能将国内、国外的信息和广告投放划定一条统一的标准呢?阻碍这一标准实现的,究竟是能力问题还是视野问题?
现象二:中文世界的AI工具大都在强调中文理解能力和中文内容的输出能力
如今,AI其实已经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工具了。尽管有很多人对此产生了恐慌心理,但就像当年的蒸汽机一样,AI作为一种工具,注定将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向。一味地排斥和阻挠这种工具的应用,没有任何意义。学习、掌握和理解这一工具,才是我们当下所必须去做的事情。
就AI工具这件事,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和使用者,所以我的结论一定是不准确和偏颇的。所以,我只是分享我观察到的现象,和基于此得到的一些思考。
就目前而言,我是个坚定的ChatGPT4的使用者,就我自己的领域而言,这一工具是我比对了大多数工具后的选择。可大家都知道,为了用上ChatGPT要做多少额外“功”,一方面是GFW的阻拦,另一方面是开发商的拒绝。但没办法,只有它能够全方位的满足我日常的工作所需,而且,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英文数据库的部分。
但就我们自己熟悉的中文互联网发展史,在谷歌退出中国N年后,我们并没有迎来一个更加强大和更加好用的搜索引擎,而是直接变成了各个社交媒体的“刷刷刷”人。以至于必应都提升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平替解决方案。
作为这么烧钱、烧资源、依赖数据样本的新工具,国内公司想要在短时间内追上美国的进度是很难的,在AI风潮刚刚吹起的时候,也有无数多人表示了悲观的态度,因为大家知道,这条赛道上,我们落后的又岂止是在一个开放的、庞大的数据库呢……对于简中互联网的信息质量有多差,大家早已有共识。所以,非常遗憾的是,尽管我非常愿意拥抱国内的AI工具,但是当下,我可能只愿意为ChatGPT付费。
当然,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事情,也还包括很多商业层面和更多不必说的层面的问题。但习惯在不同的互联网环境中穿梭的朋友,想必也清楚,有时候只能是当一个穿梭者,需要什么就穿去哪里,别指望都能够在一个环境中获得。
这两件事可能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请允许我讲讲它们之前的共通性。
美国,历史短、人种多且复杂,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大熔炉。这些特征并非都是好的,也有很多负面的结果。但是,这些特征注定了在美国开发一款产品,必须要考虑到其广泛的适用性,针对不同民族、国家和种族的适用性。因为只有这样,这款产品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开发者在商业回报上的诉求。这一点在很早就已经被美国人认识到了,所以,如今美国的很多互联网内容默认就会提供多语言的界面和信息,比如现在的美剧自带中文字幕就是个最好的例证,很多游戏在全球发行的前提下,多语言也是默认的功能了。自然,作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工具,AI也适合地球上的任何人。
但中文市场不一样,因为中文市场封闭且规模巨大,所以以中文市场为目标市场的产品不需要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几乎不需要考虑个体之间的民族、语言、国籍的差异。只有当这个产品必须要走出国门,面向海外的时候,才会学习和攻克这一问题。
而这种只且只能看见中国用户、中国厂商需求的问题,遍布在几乎所有行业之中。如果我们细细盘点和分析,影视、出版、游戏、漫画、互联网行业……无一不被这种“管窥”现象所影响着。当然,我也发现,这种现象在发生变化,随着我们很多内容和产品“意外”出海成功,有越来越多的内容/产品创作者和开发者开始有了这样的新视野和新思维,若这种视野和思维成为创作者/开发者的“初始设置”,我们会迎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和市场环境!
这里不妨多说一句,若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瞄着全球市场去创作内容,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变得完全不同,内容也会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生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