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正站在自己理想的送葬队伍中

 今天和一位朋友在线上闲聊了几句,说着说着,自己悲观和负面的情绪就一股脑的涌了上来。当然,这种情绪也非空穴来风,我自觉值得记录下来。


话题的起因是聊起《克苏鲁迷踪》的一些拓展阅读的内容,朋友希望能够多翻译一些被官网采纳并推荐的爱好者投稿,有对游戏规则的新解读,有自己拓展的变体规则等等。其实我们之前确实有翻译过,但因为没有稳定的发布渠道,过于零散,所以并不是很好找到。然后我就提起现在互联网的信息茧房的问题,我特别渴望中文世界也有Reddit或者Discord这种社群平台,其实说到底,这两个平台就是互联网早期论坛和IRC的进化版,但这两种平台模式在中国全都死在沙滩上了。加之我们国内对于任何有社交属性的平台管控都无比严格,没有流量加持和肉眼可见的商业回报,这种社交平台不太可能出现了……早年第一波的微博、百度贴吧如今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也都看得见,但想来中文世界也很难有他们的“进化版”了。至少……也许……腾讯也不答应。


好了,我们不讨论21世纪20年代的互联网的现象了。说回正题吧。


事实是,我们如今每个人都陷入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社会裹挟着,以至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变得如此了。TRPG,作为一个至少需要4个小时,几个朋友全情投入的娱乐形式,就愈发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位置。没错,我说的TRPG和现在很多所谓的“玩家”并不相同,它不是那个可以打发时间的免费聊天游戏,也不是那个随手就能白嫖到的游戏,更不是那个可以同时多开的窗口游戏。在我看来,这些人不是乐博睿的用户,也不是TRPG的用户,他们和所有网络(手机)游戏中的蝗虫党没有什么区别……这群蝗虫过后,能留下来的只有一片凋零。


大趋势无法靠个人意志而改变。无法改变的除了上述这些,还有逆全球化的浪潮、世界各国各地区兴起的民粹主义、意识形态对抗再次成为话题等等……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难适应和理解。我成长的年代,三观的形成受到了强烈的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当我们所有人都觉得“地球是平的”已经变为现实的时候,却要面对当今分崩离析的世界,是很困难的。


但是,现在在多种力量和趋势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时代下,人们离真相愈发遥远;这个时代下,大家不再对世界充满好奇,更多的是迷茫和畏惧。


我们看到,如今《克苏鲁的呼唤》之所以流行,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特质吸引了它面向的受众,而是因为它改头换面,去迎合了更多年轻一代的社交需求和想象力匮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万能药”,包治百“病”。而真正的“克苏鲁”似乎早已被中文玩家遗忘……我想这也是“古神”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吧,毕竟,在这片大陆上永远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感谢日本国对于重新包装“古神”的策略。但是,无论我是否喜欢“克苏鲁”,我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改编和下沉,理由也很简单,这不仅仅不是克苏鲁,这种游戏方式甚至都不是TRPG。(随便你们叫什么,语C也行,剧本杀也行,但不是我个人定义下的TRPG)这是我所谓“离真相愈发遥远”。


TRPG有很多特质,是它区别于其他游戏类型的核心。在我看来,其中的一种特质是“想象和创造”。虽然有两个词,但两者确实需要彼此依存。为了节省一点篇幅,我只就“创造”这一个词说说我的又一哀伤之源。如果你了解国外的TRPG市场和产品形态,你会意识到,TRPG产品线大多没有什么官方剧本,有大量的作品甚至就几乎没有单独的剧本产品。为什么呢?因为在欧美的成熟市场上,所有人(从业者和消费者)都默认一款全新的TRPG产品线,提供的可能是新的游戏体验(规则),也可能是新的想象世界(设定),但绝不是新的故事。如果你要卖故事,那么请选择一个已有的规则或设定吧,你不能被称为“全新产品线”。同样,大家基于这样的默认逻辑,会为新的规则买单,会为新的设定买单,但是,大家并不在乎你是不是提供了足够多的“新故事”。可惜的是,在中文世界,这条规则不存在,消费者愿意为“更多的故事”买单,而不在乎其他内容。为什么呢?很简单,拿来直接用,并不想也没时间去“想象和创造”,更别说玩个游戏还要去进行扩展阅读了。这不能说是谁的错,这只是客观事实,但这令我很哀伤,没有想象和创造的TRPG,没有好奇心的TRPG玩家,感觉是没有灵魂的。这是我所谓“大家不再对世界充满好奇”,而“更多的剧本产品”就是破解用户“迷茫和畏惧”的解药。


最后,我想说如今广泛存在的民族主义。《尚气》辱华、《花木兰》辱华、《雄狮少年》辱华,现在《青春养成记》也辱华……如果这仅仅是一些个别的声音也就罢了,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成为了互联网上最大的一顶帽子,扣在每一部涉及中国的非大陆的文艺作品上。当然,我觉得大陆的创作者不一定在未来就能逃得开这样的帽子。好了,又沦为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述逻辑。我不想争辩是非曲直,至于哪部作品没问题、哪部作品有问题,都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我希望所有看这篇文章的人想想,如今的网络文革就是你们想要看到的么?这种网络文革真的就纠正了什么错误、解决了什么问题么?最终除了对抗、分裂、仇视还能带给双方什么?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无论你是去迎合还是逃离,你又真的能保持正确、偏安一隅、全身而退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TRPG,TRPG不就是彻头彻尾的美帝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么?外在层面:西方神话、白人视角叙事、第一世界价值观;内在层面:鼓励自我表达、自由和民主、独立思考和个人中心主义……


TRPG真的要承载所有这些么?也许不必,“下沉”“本土化”的《克苏鲁的呼唤》似乎就“很好”嘛!可惜,我无法苟同。我想,很多人也不会这么轻易“放过它”。


我依然选择相信普世价值、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未来至少十年时间里,我们也许不得不面对可能即将发生的荒诞……也许,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冥河的摆渡船上,随着我的那个TRPG走向死亡……我唯一的希望是,在未来的中国(和华语地区),还有人记得它和我们。那么,我们也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延续。


最后,附上一段很有意义的话,与本文无关,但很值得去思考。




此时,你会发现,这部片并不是对华人传统文化的解构、批判,亦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复写——

而是在讨论一种不同文化之间共存交流的连接点,那就是普世的情感。


小美对红熊猫的悦纳,就是文化交流的完成。


那我们呢?要封印红熊猫还是悦纳它?


这问题时刻都在返照着我们的现实——每一个国家好像都会非常忌讳听到「文化输出」这四个字,民族主义者听到这四个字会认为这意味着一种入侵、灌输、洗脑。


那「文化交流」呢?这四个字好像就一下子就温和了,没有攻击性了,但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两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


双边的文化输出,便是文化交流。


我们无法阻挡文化输出,你的人字拖鞋、牛仔裤、可乐,都带着另一个国家文化的烙印,而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只会让一个国家成为文化孤岛。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被文化输出”变成交流,用更多自己的好作品去反向输出,证明我们,然后再自信一些,再包容一些。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和对手,也无法独善其身,那就奋起于自身。


正如,小美在水面镜里望去看到的,是自己。


真正的野兽,不在身外,而在心里。


——引自微信公众号:3号厅检票员工

原文标题《月经,辱华,文化输出》

评论

热门博文